跨越大洋放风筝:家庭要成为留学孩子的坚强后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家庭看好欧美教育对孩子成长的积极作用,选择送子女去美国留学。据统计,我国每年赴美留学生已经超过40万人,其中以本科生、研究生为主。但是近年来,低龄留学(主要是指美国中学留学)也呈快速增长趋势,美国官方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注册在美国高中就读的小留学生已经超过5万。每一个留学生后面都是一个家庭,留学生去美国,就是每个家庭放出去的一个风筝,这个风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放飞,而是跨越太平洋。父母就像放风筝的人,虽然风筝飞的很高,很远,但是风筝的线却一直要牢牢的牵在手里。
对于中国家庭选择子女出国留学,特别是针对低龄儿童赴美读高中,在教育界争议颇多。有人持赞成态度,认为小留学生已经接近成年,正是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熟时期,去美国接受另外一种教育,对于今后形成具有复合、多元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提高独立自主能力有较大的积极意义。特别是中学时期也是小孩子语言能力提高最快的年龄阶段,美高的学生外语能力提高迅速,对将来在美国读大学可以打下较好的语言基础。但是,也有教育人士指出,我国目前低龄儿童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在家庭中备受呵护,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成熟度都比较弱,贸然选择出去留学,面对迥异的异国环境,可能会产生严重的不适应症,给留学生在学生、生活和社会交往方面产生障碍,可能会给未来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不赞成青少年过早的去美国读高中。
针对这两种观点,我们都可以找出不少的事例进行佐证。但是对于已经迈出这一步的家庭来说,在送孩子出国留学前基本上都做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在孩子迈出国门以后,更重要的态度是以积极的心态,充分认识到孩子留学之路的艰巨性,密切关注留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隔着万里大洋放风筝,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选择,无数成功的先例也激励着家长和孩子勇敢前行,偶尔听说的失败案例也会使不少家庭感到迷惘。但是我们要直面低龄孩子的可塑性和因为心智未成熟带来的不确定性,努力探索各种有效的培养模式,使留学行为更加安全可靠,确实做到通过留学为孩子的未来人生打下一个良好的人格和学业基础。
一、充分利用现代手段,突破距离屏障,建立有效的沟通模式。
孩子留学的教育模式,与国内之前接受的教育模式完全不同。留学生空降美国,直接接受现代教育文明是有积极意义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思维开阔,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中国学生,留学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次勇敢的挑战。但是由于远隔万里,客观上也给留学生家庭对孩子的支持和影响带来了距离上的障碍。这个距离是一个屏障,必须突破,只有克服了这个屏障,留学行为才会赋予更积极的意义,否则,留学生就变成了断线的风筝,不小心就落到了万里大洋,一事无成,白白浪费青春和金钱。
家长和学生依依惜别
一位北京妈妈这样说“我的孩子在去年夏天刚转入一所新学校,压力特别大,说老师讲话太快了,英语、历史听不懂,周围又没朋友,感觉好无助,后悔转学了,这时候跟我说着说着就抹起了眼泪,看得我好难受,又帮不上忙,只能安慰和鼓励。”要突破这个屏障,需要在留学生家庭内部建立有效的沟通模式,让父母和留学生的沟通成为克服留学生困难,放松身心,全心投入留学生活的积极手段。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留学生家庭沟通手段上已经不存在障碍。
一位女儿在美国学习艺术的云南妈妈这样说:“一家三口建个微信小群 经常保持联系 女儿刚刚去美国,很想家。因为时差和上课,有一句没一句的聊,不一定及时回复 但保持紧密联系作业少的时候语音一下,父母和孩子都感觉很安慰。”好多家庭就是靠微信和留学生保持密切联系。但是由于时差的客观存在,微信不能做到随时随地的沟通。微信是中国特色,但是美国人更倾向于电子邮件。一位家长这样说:“平时还是微信联系,但是重要的事情和一些材料,女儿要求我发电子邮件。”
所以,作者建议:日常可以保持微信联系,但是正式的沟通,家长需要集中表达成熟的想法,最好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家长可以尝试定期一封电子邮件,和孩子谈谈理想,谈谈感受,顺带把需要交代的事情通过邮件表达清楚,这样可以节约时间,也可以把事情交代的更加清楚。
二、围绕实现独立人格,提高沟通质量,努力引导孩子心智成熟。
家长和留学生沟通手段突破只是基本要求,沟通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远程交流,推动孩子的心智成熟,智力提升。孩子出去读书,不是去溜一圈感受一下英美教育的氛围,这个目标和投入的精力相比,就太低了。家长远程沟通,就像放风筝一样,手里拿着线盘,要观测风向,适时的收紧线和放线,在必要情况下,还要借助望远镜,观察风筝的状态,避开潜在风险。家长要围绕如何启发智慧,完善个性,激发学习动力这几个关键环节,推动孩子人格独立。
所以,家长要把握好力度和方法,让风筝飞的更稳,更高,更远,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位儿子非常优秀的上海妈妈这样说:“ 与孩子有效沟通是技术活,家长要有不亚于心理医生的功夫。其实每天沟通也好,每周沟通也好,关键看沟通质量。远隔万里,不但家长要帮她他做什么,而是引导孩子能自己独立做什么的能力。这需要在充分了解孩子心理的情况下进行,就像中医把脉。”有一位沟通顺畅的北京妈妈和我说:“与孩子有效沟通后,感觉孩子更自立了,也跟我更亲了,比不出国时候还要亲。”
三、做好父母,巩固家庭后方,让孩子感到家庭爱的力量。
孩子在外面求学,无论是心理,还是学业,压力都很大。原来在家可以依赖父母的事,现在都要靠自己去解决。远隔重洋,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孩子心理上对家的感受越来越模糊,对家的渴望却越来越迫切。
以前在家,和父母朝夕相处,有什么情绪随时释放,就是有了误解,也有很多机会去化解。但是现在,一旦产生了沟通上的误解,有时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消化,客观上会给父母和孩子都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作为父母要学一些心理学,学会用心理学的方法引导孩子。父母就是放风筝的人,风筝飞的再高再远,手上的线盘不能松,要通过自己手臂的力量,让高空上的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爱和责任。父母要及时填补孩子出去读书给家庭关系带来的情感空缺,努力做好自己。
有一个云南妈妈,她女儿在美国学艺术,她也在家做手工,做的非常好,得到了很多留学生家长的赞誉,妈妈也经常把成就和女儿分享,这就是一种积极影响,也是一种高层次的爱。还有一位上海妈妈,每天练书法,生活调节的很好,女儿知道爸爸妈妈生活的很淡定,自己在海外也淡定了。一个有爱的家庭,父母都不能缺位,父母的爱能够通过风筝的线,传递给孩子,孩子感受到爱之后,会更加自信,飞的更加稳健和快乐。
云南妈妈的手工作品
一位网名关关的妈妈说的非常好:“合格的爸爸妈妈,是一起合伙和孩子互动的,单独强调任何一方 都不妥。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我现在内心极其关注孩子,但是表面上云淡风轻。孩子有负面情绪不要怕,父母做到问心无愧就可以了,负面情绪释放后,方可轻装前行。未来的事,有很多不可预见,更高的技术层面问题,慢慢摸索,总有出路。我们的责任就是努力做好上天赋予我们的职称:父母。”
以上三个方面的核心精神是:留学生父母更有效的利用距离,让距离成为家庭关系的张力,努力让远隔万里的孩子在距离张力和家庭的爱的引导下,更坚强,更独立,飞的更高,看的更远,在智力、人格方面成长的更加成熟和健全,为将来的人生留下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
作者文同,系留美高中生家长和视角特约作者。本文版权归属作者所有。
作者专题: